收藏本站联系我们

云南特产网服务电话

云南特产网LOGO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特产网 > 云南地方特产 > 文山特产 > > 正文文山特产

文山特产之拉祜族民间编织工艺和广南民族银饰品

发布时间:2019-12-25 丨 阅读次数:

1、拉祜族民间编织工艺

拉祜族民间编织工艺
 
     “拉祜族民间编织工艺尚处于初级阶段,比较简单、粗放,根据材料的不同可分为棉麻编织和竹篾编织。拉祜族民间编织工艺品主要有背袋、荷包、刀壳坠、手箍、脚箍、项圈、饭盒等。

       背袋,亦称“筒帕”,拉祜语称“嘧搓”。早期的背袋是拉祜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系用青蓝布制作,面积较大,一般能盛20斤左右的粮食,没有装饰物。随着拉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拉祜族的背袋也朝着装饰化、工艺化的方向发展,面积缩小到与人体比例相适应,由过去装粮食、野菜野果变为装日常生活用品,如毛巾手帕、烟锅烟袋、芦笙、饭盒等。拉祜族背袋的两面由几何图案装饰,底部的两端缀有色线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酒井、东回、东朗等地的拉祜族背袋,用红、白、黑三种线一次性织成有图案的背袋,两侧缀以几排彩色绒线球做装饰,显得精致美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祜族的背袋制作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图案更加精致美观之外,在背袋上织上“云南澜沧”“澜沧拉祜”“中国拉祜”等字样,成为当地各族人民及国内外游客喜爱的工艺品。

       荷包,拉祜语称为“迷角迫”,是拉祜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系用自织的布料制作,面部绣有各种彩色图案,或用各种颜色的小布块拼成图案的面料制作,荷包口用彩色丝线织成的带子穿连其问,可以任意拉开或收紧袋口。主要用于装火石、火镰、火草和一些心爱之物,挂于腰问,它是拉祜族青年男女婚恋生活中用以表示爱情的信物,备受恋人们的珍视和喜爱。制作精细别致,且十分美观。刀壳坠,顾名思义是系在长刀刀壳上的,既是用做佩戴的带子,又是拉祜族民间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系用红、黑、白三种色线编织而成,长约一丈有余,将其系于刀壳中间偏上的部位,让带子两端的穗子一长一短地缠结于刀壳上。拉祜族男性喜佩长刀,这既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又是装饰品之一,佩刀使男子显得威武英俊。

       手箍、脚箍、项圈,拉祜族民间常见的女子饰品(男子亦有佩戴的),也是拉祜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手箍,形如手镯,用野生秧草晒干后编织而成,戴在手腕上,有只戴一只手的,多数是两只手都戴,一般一只手戴三至五道,多者达十几道。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的拉祜族婚俗中,婚礼后第三天,新郎要为新娘编织24道手箍并亲自戴在新娘手腕上,以示爱意。脚箍,形如脚镯,也是用晒干的秧草制作,戴于脚腕上的饰品,一般一只脚戴三至五道,多者达十几道。项圈,形如银项圈,也是用晒干的秧草编织而成,戴于脖颈上的饰品,一般戴三至五道,多者达十几道。

       饭盒,一种竹篾制品,品种繁多,是拉祜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拉祜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系用金竹制作而成,形状各异,有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腰子形等多种,大小以能够盛下一个人一天的食物为限。以织工精细,编织图案美观者为佳品。

2、广南民族银饰品

广南民族银饰品
 
        广南世居壮、苗、瑶、彝等民族自古就有穿戴银饰、使用银制器皿的习惯,以此作为“纯洁、友谊、真诚”的象征,把银饰当作神灵和吉祥物。民族银饰品生产加工历史悠久而丰富,远近闻名。生产9个系列1900多种饰品,紧紧抓住广南壮乡浓郁古朴的民族风情,创造一流的特色银饰品,深受世人青睐。先后开发出具有地方民族文化内涵的银鼓、仿古铜鼓、文山的三七花、老山兰、历史文化名城画――广南、梅兰竹菊、清明上河图、富贵图、金玉满堂名画等二十多种室内装饰画,投放市场后深受各类客商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广南民族工艺厂以传统手工工艺为主加工的各种金银饰品享誉海内外。1985年以来,先后有30多种产品获“省优”、“部优”称号,曾为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加工仿古工艺银饰826件。1999年在北京“七五”星火计划科技博览会上有18种产品获国家金奖。其主要产品分为7个系列。即:民族首饰系列、戒指系列、耳环系列、项链系列、餐食系列、各种锁系列、金饰品系列。所生产的马衔杯纹银壶、龙风杯、丝瓜瓤手镯、灯笼耳环、大龙手镯等畅销、远销港澳台、欧美和东南亚等。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9-2029 云南特产网 版权所有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万宏国际2栋2201    联系电话:18687057054
E-mail:807162136n@qq.com     技术支持:云南特产网
备案号:滇ICP备19005769号-1
客服头部

18687057054

微信二维码